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是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其齐唱或合唱《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知道莫扎特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认识变音记号和倚音,学习临时变化音及倚音的唱法。
教学回顾:让同学们欣赏宋祖英《田野的春天》导入。提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顺势利导出“春”的主题。接着让同学们说一说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还知道哪些描述春天的文章、诗句或歌曲吗?这节课让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新歌《渴望春天》. 1.作者介绍.2.欣赏聆听童声合唱《渴望春天》.3. 6/8拍强弱规律及指挥。4.跟钢琴哼唱《渴望春天》,引导学生,注意音乐情绪、正确的`换气。5.唱歌词.注意:变化音、装饰音的音准;注意音乐的一字多音之处,6.歌曲分析:7.歌曲处理.9.以春为主题进行创编。10.学生展示11.总结。
备课和课件的制作情况:花了很大的精力。我认为教学构思比较科学,教学环节衔接也比较自然,教学内容也比较合理,教学的渗透和拓展也比较深。活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学情况:学生比较拘谨,思维不是很活跃;课堂容量稍大;学生的积极性没能最大限度调动起来。特别是歌词创编展示部分学生表现的漠不关心。
改进措施:修改教案,删减部分内容。教案力求实际,适合学生.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2第一单元 春之声
第一课时
一、课 题: 渴望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轻快、活泼;曲式结构单纯、紧凑,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
歌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
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创设情景,帮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
(二)、新课导入
听赏童声合唱《渴望春天》 ,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以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2、 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手指一位音乐大师画像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创作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学生发言,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让学生
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师充满激情的讲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特别是到了后来和大主教发生冲突以致决裂?? 学生认真听故事,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要求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缅怀一代音乐大师,并对他的作品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4、复听歌曲,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作品的体裁 : 1男声合唱 2童声合唱 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 : 1热烈激动 2明朗愉快 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同桌互答师再总结。
5、师再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哼唱,并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这些都是为表达歌曲的已经和情感服务的。
6、教师弹奏《渴望春天》,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让学生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体会对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边听边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或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一致、和谐,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7、深入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
师: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轻轻的歌曲旋律中听着小故事,填出与括号中相类似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引起学生对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铺垫。
8、师再放歌曲录音,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写出结构示意图。 学生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分几句,有没有重复句?请生边听边用手指出重复句的出现,并在师的帮助下写出结构图式:a+a1+b+a2 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结构后,能模仿创作。
9、在教师钢琴的伴奏下,学生进一步练唱歌曲。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击拍三连音节奏,让学生选 ……此处隐藏7283个字……队是打鬼子的。”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游击队”这个词就讲完了。接着,我又在“游击队”三个字的后面加上一个“歌”字,我告诉学生:“这回,课题写完了,但这又是一个词。你们知道,谁唱的歌叫‘游击队歌’吗?”有的学生说:“游击队员们唱的歌叫游击队歌。”接着,有学生补充说:“不光游击队员们唱,游击队长也唱。”我接学生的话茬风趣地说:“对了,有时,游击队长还教游击队员唱呢。”到此,课题就讲完了。讲完课题,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由题入篇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提示说:“在这首歌里,游击队长和游击队员们都唱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我说:“那好,大家读读歌词,然后要说一说,歌词里都说了些什么?”学生初读课文,必然有初步的理解,初步的印象。让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之后的理解、印象讲出来,同样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讲完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之后,我让学生讲歌词中的第一句话:“我们都是……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学生在讲“我们都是飞行军”一句时,当有的学生说:“飞行军,就是游击队员们坐着飞机从这儿飞到那儿。”很多学生都笑了,有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订正说;“老师,他讲错了,那时候,游击队没有飞机,怎么能坐飞机呢?”我此时该讲了:“对,那时,游击队没有飞机,行军就*两条腿,但行军速度快,真是神出鬼没呀!”教师不把话说尽,还得留给学生去讲,我于是又说:“你们谁能举个例子,说说游击队来得那样快,走得那样神速。”学生说:“游击队到了李庄,有个汉*去告诉鬼子的小队长,鬼子的小队长骑着马,带着两队鬼子兵就奔李庄来了。他们到了李庄一看,游击队无影无踪了。”我赞许这个学生讲得好,又说:“对了,我们的游击队像飞一样,飞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去打击敌人。”
课堂上,教师如果真正能把自己所教的学生,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人,面向多数地给学生以发言权,学生不仅每节课都受到了训练,而且能有效地激发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析:导讲,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之下,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解词、释句、讲段。或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这样,既能达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恰当地指导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引导学生口述对课文的理解,决不意味着该教师讲的教师也不讲了,而是为了使教师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实践使我感到:导讲得法,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4[导读]这节课使我们受益匪浅,即音乐欣赏课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何况音乐作品的典型性和多义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赏析的结果完成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往往领先于教师,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乐海泛舟》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4册)教材。在认真研究完教材后,我们科组老师在备课时意识到,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唱和欣赏音乐的活动中去体会音乐。因此在上课前我们认真钻研并整合教材,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授课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适应教学对象活泼好动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课程能够步步推进,让每节课每个环节都有新的亮点。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学习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著名的代表作《摇篮曲》,在我的思想中这首曲子是那样的亲切温柔、优美动人,尤其是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切浓厚的'母爱主题,更能深深打动听者的心。
《摇篮曲》是音乐作品的一种音乐体裁。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欣赏、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令人非常感动。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情感导入、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情感升华等几个环节来欣赏中外不同的《摇篮曲》,体会这一体裁的美好意境和情绪,感受到普天下最平凡、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把握乐曲的情感,再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和分析,概括总结出《摇篮曲》的特点。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在环境中进行多向的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表演《摇篮曲》。
《鳟鱼—钢琴五重奏》这节课使我们受益匪浅,即音乐欣赏课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何况音乐作品的典型性和多义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赏析的结果完成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往往领先于教师,并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乐海中自由畅游。对于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哪怕只是一点点创造意识,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和保护。
乐曲音乐的理解中,我们就以训练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性体验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回答问题。在这首欣赏乐曲中我也同时注重音乐的德育功能,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深入,本课的情感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引领下浮出水面。所以,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这几个角色,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更独特的感悟,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的享受在音乐之中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并不会一成不变,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课前教学准备做的不够到位,其次,音乐教学经验不够,在课前的交流部分和学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没有和学生形成默契,教学组织语言设计粗糙,教学组织时有点力不从心的。
七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5本课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展示舞蹈,让学生聆听音乐,直接从听觉、视觉上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再运用谈话的方式,欢迎孩子们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在课堂中运用旅游口号“我快乐,我歌唱,音乐之旅我最棒”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逐步教学;再讲解歌曲演唱背景、环境,谈谈用什么感情演唱歌曲;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小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演一演,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于是让学生观看相关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增强音乐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旅游团旅游的形式进行学习,观光旅游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课堂中马蹄声声,酒歌嘹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能够集中学习音乐知识及歌曲,课后孩子们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我们民族的音乐,也走上了世界,看到酒歌走进世界顶尖级音乐大厅,心中无比的自豪与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