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3:45
红楼梦观后感5篇

红楼梦观后感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观后感1

一卷线装《红楼梦》怎样读都读不够,心境在变,感受亦不同。每有闲暇,便会捧读两页,或为一句诗词而陶醉,或为一段耐人品味的言辞而痴迷,恍若自己便是置身于大观园中的红颜佳人。

其中,最令我心疼的莫过于心思细腻的林黛玉。虽然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背井离乡之苦,无父母亲兄依傍之凄,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自己仅是个无家可归的孤雁,千层暮雪,踽踽独行,故而她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早熟,待人接物总是不敢大意。

她曾说自己是“草木之人”,七分聪慧中更带三分禅味,佛家所说的六道轮回,即如草木的四时荣枯,亦生亦灭。只是那无言的生命,更加令人怜惜。故而,林黛玉与花做了知音,与竹成了良朋。多少泪抛洒于自叹自怜,多少情倾注在红楼一梦,最终,还是未能寻得自己的幸福,泪干人亦去,令人心痛不已。

本以为如此灵透的仙姝只应镌刻于书卷,供有缘人细细体悟,未曾想一次无意闲览,竟发现世间果有这般哀艳芊绵,隽永清逸的女子。“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却因那不平凡的心智而变得绝艳夺目。叶小鸾,得知其名的人无不对她心生爱怜,又深感惋惜。

小鸾六个月大时便因母亲产后体弱,交于膝下无子的舅母抚养,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不能享受到与兄弟姊妹同等的快乐,更有舅舅与舅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使得天资过人的她幼时便懂得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早熟而善感。

她不喜舅舅身上的市侩之气和槛外的浮华喧杂,红楼闺阁内,或于清风明月下赋诗填词,或在池塘花荫处引线穿针,与舅母相依为命,日子安静而简约。她的诗词一如她的为人,清幽而恬寂,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几案上,一卷书,一炉香,一盏茶,一禅心,便觉安稳妥帖。梅雨绵绵,她便独坐轩窗,静静听雨,黄昏日暮,她便与烟霞相伴,同清风作别,不惊不扰,与人无尤。

这天,叶小鸾同舅母一起来到汾阳湖畔,环顾四周,但见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崖出,地势高旷,秀色可餐,令人心情爽朗,不忍离去。蓦地,湖水一隅,一块棱角分明,苍然俊秀的石块吸引了她的注意,恍若有种隔世的熟悉,她思前想后,不知在哪里见过,情不自禁地移步前去。

询问附近的人,亦不知此石是谁人所留,是何来历。她深深地凝望着眼前的石块,眼泪竟不受控制的溢满了眼眶。心里暗叹:想必它昔日定然栖居在那昌盛之地,繁华之所,因年代邈远,才堙没在此,无人问津。抑或开天辟地以来,此石就生于这片水域,而今不过日渐成形,水落而石出。

若是这块石头因昔日繁华之所被湮没而默默在此,着实令人惋惜。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主人定会将其移植在花木隐映处,与池台依倚,水榭相傍,更有歌童舞女在那里流连,文人墨客于那里啸咏,林壑交美,烟霞辉映,一派峥嵘的景象。怎奈现今,所有的美好皆已被岁月的风尘,遗失了下落,再也无法触及。就连颓垣费井、荒涂旧址都无迹可考,唯有一块孤零零的石头颓然的卧于湖侧,不知有几百年了,真是可悲。

虽然这里,时有流波冲激而奔排,鱼虾在窟穴穿梭游泳,清风吹芦花瑟瑟,寒宵唳征雁嘹嘹,轻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钿荇带,杂黛螺萦覆其间,使石块可以存在于天地之间,却也只能同湖水一起被人无止境的忽视冷落,或生或殆,好生荒凉。

叶小鸾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心情无比沉重,恍若自己便是石块旁边的一株草木,与之相依多年,深谙其悲苦。最令她忧郁的莫如发现了此石,却无能将其妥帖安置,给它一处不会埋没其材的栖息之地。

正在嗟叹之际,叶小鸾似想到了什么,眼眸中复现出神采。若是此石一旦被有缘人发现,罗之于庭,垒之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不是又能重见天日了吗?

那时,依然会有璀璨的红英点缀其间,芬芳的素蕊萦绕其侧,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飘洒于其岩。若是被人置于楹槛之间,它便可以同高台上的归云相送,若是被人置于轩窗之处,它便可以照遐景而沐清风,亦使往来其间的游者观之而忘返。

终于,她长叹一声,不再暗自洒泪。虽然石块现今被埋没于层波之间,但若是遇到慧眼识珠者,定然会有出头之日,只要水不落,潮不涸。她又深深地看了良久,因舅母在旁不停地催促,方才作罢。也许,她真得与此石有过一段缘分,依稀记得——叫做前生。

离去后,叶小鸾对此石一直念念不忘,常会静坐一隅,翻阅那日写下的一篇《汾湖石记》,恍惚中,自己就在波浪间,与之素心相对,然而,抬眼望去才发觉,深深庭院里,除了斑驳的记忆,便是空芜的月光。

无人知道她素日为何会不厌其烦的临摹《洛神赋》,她是羡慕极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啊,因为那美丽的洛神可以涉水凌波,去到她所不能至的地方。更无人想到,待嫁前五日,亭亭玉立的叶小鸾会翩然逝去,如羽化而登仙。

其母痛失爱子,回忆其临终之前的情景,道“临终略无昏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声,明朗清彻,须臾而逝”,因此事发生的突兀,其母一直无法接受爱女死去的事实,日夜盼望女儿能够魂兮归来,死而复生,遂等到第七日才将她入殓。

也许,她的芳魂早已化作了汾湖石边的一株花木,与之安然相伴,一同承受四季轮回,红尘迭变。生死因果各有命数,有时,死亡亦是重生。云水溟濛处,我仿佛看到了那处相互依持的灵透石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只一眼,便不能相忘。

红楼梦观后感2

读罢《红楼梦》,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 ……此处隐藏4423个字……美女林立,就这种风水布局造就了宝玉的多情。看过了怡红院院子里的景致,再走进屋内一看究竟。《红楼梦》中描写的房间里的摆设也非常讲究,有书、剑、琴、鼎、字画、笔砚、盆景等等,显得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在刘姥姥醉卧大观园那回曾经提到过的《仕女图》和刘姥姥照的西洋镜,这两件物品现在仍然摆放在怡红院的屋内。站在这像极了小姐闺房的怡红院中,可以感受到宝玉乐于与女子为知音的叛逆性格,也正是由于宝玉生活在女人堆里,他懂得了应该尊重女性、平等地对待女性,宝玉完全看透了官场的世俗和丑陋,他没有等级的观念,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潇湘妃子出了怡红院没走几步便是林妹妹的潇湘馆了。潇湘馆的景致和其他各院的景致完全不同,一走进潇湘馆便可以看到满院的竹子。林妹妹在《葬花辞》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些竹子体现了林妹妹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林妹妹屋内的陈设大多也采用竹制品,整个房间的风格就显得比较清幽、清雅。站在潇湘馆院子里的石桌旁,仿佛感觉到林妹妹静静地坐在那儿,或轻轻地吟诗作对,或默默地哭泣;也仿佛听到了宝玉不知又是什么地方惹恼了柔弱的林妹妹,正在那儿喋喋地赔不是的声音;也仿佛感觉到林妹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她听到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锣鼓奏响的时候,绝望地烧掉所有宝玉给她的书信后,死去时的伤心欲绝。这就是可怜的潇湘妃子短暂的一生,她带着遗憾离开了潇湘馆,离开了宝玉,离开了大观园。当游览过所有大观园内的院落后,最后停留在潇湘馆时,便会从心底既佩服这个充满才气的弱女子,又为她感到惋惜。

北京大观园是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仙境。红学界认为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展示了红楼文化;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三术融为一体;文学家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的新内容;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

红楼梦观后感5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87版的红楼梦,只隐约记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缠绵悱恻,其他人基本没什么印象了。看网评,都说新版(红楼梦)是部烂片,本不太想看,可终究冲着对剧中角色复古中透着时尚的装束去看了一遭。心中滋味,五味杂陈……

依稀记得,87版中最悲的一段莫过于黛玉葬花了,新版中,黛玉葬花不过是利用花絮、宝玉深情的眼神、黛玉悲伤的表情来给人一个悲的信号。真正能让人悲的却是黛玉香消玉殒的一瞬,凉风吹着青纱帐狂乱的舞着,一缕暗暗的光打在青纱账吹起时露出的黛玉齐整、毫无血色的脸上、晶莹剔透的面容白得象是要融化了一般。虚弱的眼睛似睁似闭着,青纱帐更比先前要舞得凌厉些,黛玉在似有似无的鼓乐声中,用足气力对着上空弱弱的说了最后一句:“宝玉,你好…好……”,最终含泪死去!贴身丫环紫鹃褪去黛玉的衣衫,雪白如脂的肌肤用青纱掩着,仍挂着泪痕的脸在凌乱的发暨中显得格外苍白,裸露着的一只胳膊如玉带般无力的搭在床沿下……青纱帐渐渐不再舞动,花絮在暗角的一束光中飘飞……低低的吟唱声让人不觉潸然落泪。

我想,我此刻是能体会黛玉的悲了吧,父母早逝、寄住外婆家,生来多病,本想着与宝玉结成连理,却因无父母为她主持,最终含憾而终。一直以来,世人把黛玉想象成“好哭鬼”“多愁善感”的代言人,殊不知,在那样一个名门望族内生存,父母早逝、对其他姐妹兄弟体会家庭温暖的同时,自己却只有羡慕、悲痛的份儿。再者,黛玉生来多病,从小与宝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渐渐大些,就算心中有意,却无人替她提及,又急又怕,急,宝玉渐大,家里开始为他张罗婚事;怕,外婆、舅母为她择一婿,从此远嫁他方,无依无靠、受人欺凌,却无人可知。另外,黛玉体弱多病,又并不是贾家直系子女,吃、注行、药等都依赖贾家,自然感觉不大方便,时间一长,便自卑起来。几种原因加在一起,免不了忧郁重重。

剧中金玉良缘一段,无非是宝钗单恋宝玉,宝钗本身得贾家上下的喜欢,加之宝玉的玉石丢失、身染恶疾,贾家为其冲喜,立即选定宝钗为媳,却怕宝玉深恋黛玉,不肯应允,就以宝玉娶黛玉为幌子,骗宝玉娶了宝钗,正在宝钗、宝玉嫁娶之时,黛玉含恨而终。

此次骗婚,虽说宝钗有过异意,却因她本身对宝玉情有独衷,宁愿在大婚当天,心怀委屈的听着宝玉一味叫着“林妹妹”,她也甘愿促成了此事。

老太太平日无不人前人后的疼宝玉、黛玉,把他们看成金童玉女一般,可到了关键时刻,却全然不顾二人的感情,只挑了所有人都喜欢的精明能干、大方懂事的宝钗。疼爱却都成了虚话。

更可气的是,黛玉弥留之际,除了宝玉好心的大嫂和紫鹃守在床前,连黛玉贴身丫头之一的雪雁也被传去假作宝钗陪嫁丫头以取信宝玉。我想看到这一段,无人不为贾家的做法感到可恨,为黛玉感到冤屈吧,临死前,却独独用个虚名和宝玉拜了堂、成了亲、成全了他人。

可回想现实,在感情的事情上,又有多少人是无私的呢,为了拥有,不择手段,得到了,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个空壳子。那么精明的一个宝钗,又怎么没想到“强扭的瓜不甜”呢,最终也只落得一个孤独终老的下常

一叹挥霍无度终须败。我想,在那样根深似海的豪门中,若不是因为贾家声势浩荡、挥金无度,各家也不会投奔贾家而来,贾家也不会从最初的奢华富贵走向最终的潦倒落魄。只叹细水长流才是长久之计!

二叹旧社会的婚嫁模式祸害了多少无辜女性。先是黛玉和迎春,若不是有父母作主的婚嫁制度,黛玉可光明正大的和宝玉喜结连理;宝钗也不会因此骗嫁与宝玉,守得寂寞过一辈子;迎春更不会被父母硬生生送入虎穴,折磨至死。再者,袭人、平儿也不会因旧社会的丫头陪房,赠与两位少爷,耽误一生的青春。

三叹处理好婆媳关系成为巩固婚姻的一大要素。宝钗、王熙凤就是例子,若宝钗在初到贾家时,与姑娘、老太太、太太都不相往来或是不逐个上门示好,人前人后不懂眼色行事,我想贾家必然不会同意金玉良缘之事,更不会在婚后,宝玉冷落宝钗的情况下,太太们还帮衬着宝钗,使得最终宝钗心愿达成,和宝玉重修旧好。王熙凤若不是嘴甜如蜜、见色行事、哄得太太、老太太疼爱万千,想必贾琏早就将她休之而后快了吧。由此可见,婆媳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关乎婚姻关系。

四叹世上竟有痴情种。该剧唯独可慰之处,就是宝玉终以熏玉消弥,希望付诸东流而遁入空门,从此反驳了世人“宝玉实为多情种”的评判,为那三角关系划上了悲剧的句号。

五叹难得还有忠诚人。先是鸳鸯——老太太的贴身丫头,在老太太出殡前,自行了断,为老太太做了陪葬魂。再是紫鹃——熏玉的贴身丫头,在熏玉去世后,遁入空门,吃斋念佛。最后是袭人——宝玉的贴身丫头,宝玉入空门后,袭人下定了死的决心,终因不愿辜负贾府太太、家中哥嫂而听而任之的嫁了人了却残生。

看完新版(红楼梦),心中不免感叹万千,纠正了心里很多幼年时的观点,除去华丽的衣装、佩饰、景物,故事情节却同样令人流连忘返。也赞李少红导演的煞费苦心,把此剧拍成一部可以当做电影来看的电视剧。特随笔写下观后感,以作纪念!

《红楼梦观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