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2:19
《穹顶之下》观后感14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14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1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穹顶之下》观后感2

XX年2月28日下午,从央视离职后一直沉寂的柴静通过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发布了一个长达104分钟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片引起国人对中国环保话题的各种讨论。

环保问题在我国已经不是第一天提出的需要重视的问题了,但一位记者关于雾霾的调查得到国人如此热烈的反响尚属首次。除

了这场演讲本身精彩绝伦之外,更能说明的问题是:在环保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作为普通大众,在我国环保改善的问题上,我认同柴静的观点:我们不能仅仅去等待国家建立一个强大完善的体系,我们需要依靠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去参与环保事业,守护我们的家园!

说起环保,很多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知该从何做起,其实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节能减排,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做到。比如当我们离开房间10分钟以上,当我们在白天看见公共区域的灯还亮着,那么请您随手关灯!还有,当我们能开风扇的时候,请不要开空调;当我们离开办公室1个小时以上时,请关电脑。在三月里你热衷于参加各种抽奖促销活动的时候,不妨和你的家人一起参加3月29日的“地球一小时”停电活动。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说到环保,不能不说到节约。我倡议能循环利用的一定要循环利用。生活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很多,包括水、纸张、塑料制品、电池、衣服等。至于如何循环利用各类资源不必用过多文字去赘述,方法很多,践行才重要。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公司看到了实实在在践行循环节约理念的行为。例如,为了提高纸张有效使用率,公司很多部门的做法是专门在打印室设置打印纸张回收处,只要是单面使用过并完好的纸张,都将回收到回收箱,科室同事自觉使用回收纸打印内部文件。有一次财务的同事提醒我,日常费用报销的打印单只需要用半张a4纸,剩下半张纸可以裁下来作下一次打印报销单使用。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张纸的节约。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生产1吨纸需要木材0.875吨、煤0.5吨、水375吨,造成35%的水污染。浪费纸就意味着资源浪费。纸张需要木材来造,就要砍伐木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而节约纸张就可以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减少支出、节约资源。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够变得踏实了。”确实,哪怕只是因为自己随手把水龙头关紧而避免多浪费了一滴水,但只要做了,心里就会很踏实,就会很高兴。因为我们在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在努力。

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希望你与我同行。

《穹顶之下》观后感3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待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依旧是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态:故作克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寻找证据。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好像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后,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 ……此处隐藏9162个字……她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雾霾的来源,构成,国家现状,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条数据都是可靠有来源有支撑,阐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习惯却又很无力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这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受到蛮大的冲击,有时候我的家人甚至会跟我说:你再这么环保,我们跟你生活都不习惯了呢。看到这段视频,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么强烈的自我约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环保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

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

最后看到柴静凝视着那个星球,它在孤独的旋转。我想起20xx年我们到武夷山玩,我在山里第一次看见银河,如此清晰,非常雄伟的横跨在整个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会让你为之惊叹。24年第一次见到,未来再见到又会是第几个24年?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呢?

柴静是通过她的女儿看到雾霾的,我不希望通过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雾霾的严重,此刻,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行动……

《穹顶之下》观后感13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14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下面应届毕业生网为你准备了这篇关于《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观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